一、精密齒輪模概念及運用
1)精密齒輪指在參數尺寸及性能要求上非常高,參數包括齒頂圓外徑、齒根圓外徑、模數、分度圓直徑(又稱公法線)、分度圓齒厚、壓力角、斜齒傾斜角度、齒圏跳動公差等方面;性能上包括材料的選用和其它裝配尺寸上的精度要求。
2)在運用方面,有代表性的產品如打印機及復印機內部傳動件,常見的有VCD光碟驅動支架,如果齒輪達不到精密要求,就會出現支架進出動作不穩定,伴有振動或搖擺式幌動,嗓音特大,通過這我們可以對精密的概念及其必要性有個感性上的認識。
3)精密齒輪在精度上是分等級,國標是級別越高越精密,日本標準是級別越小越精密。以JIS標準,大多數精密模具廠只能做到4級、5級齒輪,能做到3級塑膠齒輪已經是水平相當高。
二、精密塑膠齒輪種類:
1)從齒的軸向傾斜角度分:直齒輪、斜齒輪、組合直齒輪,組合斜齒輪和組合直斜齒輪。組合的概念就是直齒輪或斜齒輪在軸向上階梯分布,一次注射成形。
2)從傳動的方面主要有兩種:嚙合傳動齒輪和皮帶傳動齒輪。
三、模胚的選用:
模胚的精度直接會影響模具的制造及注塑精度,也會影響模具的壽命。經驗表明,通用的模胚精度一般很難達到精密齒輪模的要求。
四、塑膠原料的選用:
主要有兩種:POM和PA(PA+GF%)。不排除其它原料,如:聚砜等。首選POM與PA原料的最根本的原因:POM、PA制品表面具有良好的自潤滑性。
其它共同原因:耐磨性好、耐沖擊好及抗疲勞;其次,POM制品剛性大,抗蠕變性優良;PA制品韌性好,必要時可填加GF%以增強其剛性。一般情況POM齒輪可以相互嚙合傳動使用,PA齒輪同POM齒輪嚙合傳動使用。
五、模具結構的設計相關要點:
1)澆口:一般采用3點或6點式平衡進澆,對微型齒輪通常只有采用單點進澆。
2)模腔排位:常見有1~4腔。小型齒輪可以達到6或8腔;不同形狀的齒輪可以組成 3腔。最有代表性的為4腔。
3)出模方式:常見有中心司筒及頂針頂出。對斜齒輪,須加軸承輔助頂出,軸承的位置有套在司筒針上和套在模CORE芯上兩種,兩種出模原理是一樣的。因產品小,模胚也小,頂針板上一般不需要加中托司及EGP。以下以軸承套在CORE上為圖例,可以認識更具體些。
4)分型面管位塊:分型面管位塊必須安裝圓柱型分型面管位塊。
5)前后模肉及鑲件采用圓柱形,以便加工保證產品的同軸度。材料一般選用SKD61,加硬到HRC52~56。首選SKD61是因為:
該料加硬后,變形微小,熱處理余量少,在半精加工中自然節約成本及時間;
加硬后,耐磨性高,針對齒輪無拔模角度脫模,耐磨自然重要;
熱作模具鋼,隨溫差變化,鋼材性能穩定,適合長時精密注射成型;
SKD61含Cr量高,并且經過“電渣再熔”處理,磷(雜質)的含量由0.03%降至0.001%,因此在電加工后,鏡面效果好
加硬后,耐磨蝕性好,尤其是對POM分解甲醛氣體有耐蝕性。
不過要說明一點,如果對硬度要求更高,還會選用SKD51、SKD11等冷作模具鋼料,中心鑲件(針)可以采用8407。
6)在關鍵部位的司筒及司筒針或中心小鑲針的精度上,通常設計精度要求同軸度 0.02mm,有的要求更高。另中心司筒針或鑲針的上端部位要做圓柱直型管位設計,插入上模鑲件定位,以達到前后模膠位更高的同軸度。見上圖中標示F的部位。